91天天操,91在线高清,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,深夜视频在线

東西問|何明星:中國圖書海外館藏之變折射怎樣的文化關注?

東西問|何明星:中國圖書海外館藏之變折射怎樣的文化關注?

  中新社北京5月13日電 題:中國圖書海外館藏之變折射怎樣的文化關注?

  ——專訪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何明星

  中新社記者 高凱

  2024年11月,大英圖書館舉行《詭秘之主》《全職高手》《慶余年》等10部中國網(wǎng)文的藏書儀式,這是繼2022年大英圖書館首次收錄16部中國網(wǎng)絡文學作品后,中國網(wǎng)文再度入藏這一全球最大的學術圖書館之一。

  從歷史典籍到當下社會生活主題,從莫言、余華、劉慈欣等當代作家的作品到新生代網(wǎng)文,中國圖書正在海外圖書館系統(tǒng)構建起獨特的文化地標。

2024年11月21日,大英圖書館舉行《斗羅大陸》《慶余年》《全職高手》等10部中國網(wǎng)文的藏書儀式。圖為此次入藏的部分圖書。閱文集團供圖

  近年來,中國圖書海外館藏經(jīng)歷了怎樣的發(fā)展過程?哪些內容和類型的作品在海外熱度最高?中國圖書海外館藏之變,折射了世界對中國怎樣的文化關注?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何明星自2012年開始主持“中國圖書海外館藏影響力”評估研究項目,對中國圖書海外館藏的相關問題有深入了解和思考,他近日接受中新社“東西問”專訪,就這一領域作出解讀。

  現(xiàn)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:

  中新社記者:近年來,中國圖書海外館藏經(jīng)歷了怎樣的發(fā)展過程?

  何明星:從海外館藏的維度看中國出版的發(fā)展變化,大致有三方面:

  一是世界圖書館對中國圖書內容需求的變化。

  1980年之前,在世界圖書館收藏的中國圖書以歷史典籍、文物考古、漢語辭書等內容為主,這時期中國在全世界圖書市場上的基本定位以歷史文化為主。

 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,中國文學類圖書異軍突起,特別是2012年以來,中國當代文學圖書已占據(jù)絕大部分份額,成為海外讀者了解當代中國社會發(fā)展的窗口。

  此外,反映當代中國政治、經(jīng)濟、文化的學術圖書和中國主題的圖書份額日漸增加,體現(xiàn)了新時期中國在世界圖書市場上的基本定位,那就是歷經(jīng)40多年改革開放,中國取得的巨大成就引發(fā)世界關注,從各個層面了解中國、讀懂中國成為世界圖書市場的主需求。

  二是收藏、采購中國圖書的世界圖書館類型的變化。

  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過去真正購買中國圖書的世界圖書館,大多是做中國研究的機構及開設中文系的大學圖書館。近年來,購買中國圖書的公共圖書館數(shù)量逐漸增加。歐美發(fā)達國家的公共圖書館不僅數(shù)量多,且以服務當?shù)厣鐓^(qū)的普通居民為主,是當?shù)厣鐣胀癖娙粘I钚畔碓吹闹行?。隨著中國綜合國力不斷發(fā)展,對世界影響力日益增強,國外普通居民對“家門口”圖書館館藏的中國圖書需求量也日益上升。

  三是世界圖書館對中國圖書載體的需求變化。

  此前,海外圖書館采購傳統(tǒng)紙質圖書的數(shù)量、品種很大,近年來逐漸加大對中國圖書數(shù)據(jù)庫、電子書、在線出版物的采購力度,對一些紙介圖書采購品種、數(shù)量逐漸減少,這與世界各大圖書館物理空間的限制有關。

當?shù)貢r間2024年5月28日,為慶祝中俄建交75周年暨中俄文化年,俄羅斯國立圖書館舉辦中國文化日活動。圖為俄羅斯觀眾欣賞中國古籍。中新社記者 田冰 攝

  中新社記者:中國圖書海外館藏之變,折射了世界對中國怎樣的文化關注?

  何明星:中國圖書海外館藏的變化,折射出世界對中國文化的關注從歷史、文化向當代社會、經(jīng)濟、政治等多維度擴展的趨勢。

  過去,世界對中國文化的關注主要集中在歷史典籍和傳統(tǒng)文化領域。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和現(xiàn)代化進程的推進,世界對中國的關注逐漸轉向當代中國的社會變遷、經(jīng)濟發(fā)展和政治制度。這種變化不僅體現(xiàn)在圖書館的館藏結構上,也體現(xiàn)在讀者的閱讀興趣和討論熱點上。

  如,2023年湖南文藝出版社推出的《我在北京送快遞》一書,作者胡安焉把自己作為一名普通青年做過的多份工作,包括快遞員、夜班揀貨工人、便利店店員、保安、自行車銷售、服裝店導購的經(jīng)歷寫進書中,很快登上中國諸多圖書榜單。該書迄今已售出美、英、法、德等12個國家和地區(qū)的版權,其中文版在世界圖書館的收藏超過50家。

  中新社記者:當前中國圖書“出?!泵媾R哪些挑戰(zhàn)?如何突破西方社會對中國文化的“接受屏障”?

  何明星:當前中國圖書“出?!泵媾R的主要挑戰(zhàn)包括:一語言障礙,中國圖書的翻譯質量和數(shù)量需繼續(xù)提高;二文化差異,西方讀者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接受存在一定的“接受屏障”,即因文化背景差異導致的理解過濾機制,需要通過更貼近當?shù)刈x者需求的內容和形式來突破屏障;三數(shù)字化程度不足,中國出版機構在數(shù)字化產品供給方面難以滿足海外圖書館和讀者的需求。

  要突破這些挑戰(zhàn),需加強翻譯人才的培養(yǎng),提高翻譯質量;深入了解西方讀者的閱讀習慣和興趣,創(chuàng)作和出版更符合他們需求的內容;加快中國出版的數(shù)字化轉型,提供更多高質量的數(shù)字化產品。

2023年6月15日,第二十九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辦,共有56個國家和地區(qū)前來參展,展商數(shù)量超過2500家。圖為觀眾在本屆圖博會首設的網(wǎng)絡出版館體驗VR設備。中新社記者 崔楠 攝

  中新社記者:如何讓西方社會普通讀者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?

  何明星:通過公共圖書館的館藏,中國圖書可直接觸達普通讀者,從而擴大中國文化的影響力。

  讓西方社會普通讀者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,需要開展多種形式的對話與溝通。如舉辦文化交流活動、邀請中國作家和學者到海外進行講座和簽售、利用社交媒體平臺進行互動等。

  通過十多年的館藏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中國有一大批出版機構在相關學科上有廣泛的世界影響,這是提升對外傳播能力的基礎。而在出版媒介經(jīng)歷變革的今天,如何盡快完成數(shù)字化轉型升級,加大中國出版機構的國際化水平,建設和打造一批帶有中華文化鮮明底蘊,跨語種、跨國別、跨文化的國際出版機構,仍是這一問題上需關注的關鍵。(完)

  受訪者簡介:

何明星。受訪者供圖

  何明星,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生導師,主要研究領域為對外傳播史,側重利用大數(shù)據(jù)作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效果研究。

  現(xiàn)為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文化走出去效果評估中心執(zhí)行主任、國際出版?zhèn)髅窖芯恐行闹魅?、新疆大學天山學者。

  近五年來發(fā)表論文100多篇,獨立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、國家新聞出版總署、北京市社科聯(lián)等十多項國家級、省部級課題。

【編輯:張子怡】
發(fā)表評論 文明上網(wǎng)理性發(fā)言,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(xié)議
收藏文章
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,是否删除
取消
确定
图片正在上传,请稍后...
评论内容为空!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本網(wǎng)站所刊載信息,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(wǎng)觀點。 刊用本網(wǎng)站稿件,務經(jīng)書面授權。
未經(jīng)授權禁止轉載、摘編、復制及建立鏡像,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。
Copyright ©1999-2025 chinanews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

評論

頂部